北海旅游攻略社区

著名学者周立民将于7月30日做客桐乡与您聊一聊民国文人那些事儿

2022-01-15 00:35:00

“现在这个社会很浮燥,浮躁源于官商文化,它们搅得我们日夜不宁。我们该把这些放到一边,谈谈巴金,心就静了下来。”

           ——冯骥才

 

7月30日,著名学者周立民老师将应邀做客伯鸿悦读沙龙,其中30日下午2:30将在桐乡市图书馆做题为《民国文人的精神面貌》的讲座,当晚7:00还将于桐乡市新华书店举行《简边絮语》分享会。

友情提示:

1.本活动为面向大众的公益活动,人数不限,无需报名,欢迎参加。

2.市新华书店设置了主讲嘉宾著述专柜,为市民准备了丰富的主讲嘉宾著作,可提前选购阅读,到时好面对面深入交流。

 

嘉宾简介

周立民:1973年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县。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2007年进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工作,现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批客座研究员之一。出版有巴金研究专著和传记《另一个巴金》、《巴金手册》、《巴金画传》、《巴金<随想录>论稿》、《似水流年说巴金》等;文学评论集《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世俗生活与精神超越》、《人间万物与精神碎片》、《闲花有声》等,散文、学术随笔集《翻阅时光》、《五味子》、《简边絮语》、《槐香入梦》、《文人》、《甘棠之华》《微风拂书》等,编有各类文献资料多种。

 

著作(一)

《简边絮语》是周立民对巴金与朋友来往书信的学术研究随笔。作为巴金研究会的骨干,周立民与巴金作品、巴金家人的联系非常密切,掌握了许多一手材料。本书就是从巴金与朋友的来往书信为例,让读者了解巴金与朋友沟通和交流的情况。这些书信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国家大事到文坛风云,乃至个人情感等,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和活跃在那个时代的背影大有帮助。从这些书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巴金和巴金朋友们的不同性格、气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朋友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无法绕开的作家,他们是胡风、萧军、郑振铎、师陀、方令孺、丁玲、黄裳、黎烈文、王匡。

 

《简边絮语》小引•后记

 

小引

我很喜欢下班后赖在办公室里,这时没有人来找,没有电话,QQ也不叫,人们都在匆匆忙忙往家里赶,我的思绪奔波在更遥远的时空中。

翻动那些脆黄的纸片,抖去岁月的烟尘,远远地打量,轻轻地走近,它们如同一部无声电影,然而,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又让你觉得纸上墨迹未干,那些人的音容笑貌又极其鲜活。

有人不理解,整日里翻检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老人老事究竟有什么意思?我一下子也说不上来,只是觉得这是不同于喧闹、迷乱的当下的另外一个空间,时间会过滤掉很多渣滓,留下的是难得的一片蓝天白云,沉浸其中,我又常为其中的趣味、风度而迷醉,现实中的烦恼仿佛也烟消云散。当然,不仅仅是逃避,更重要的是打开那些尘封的往事会发现很多当下缺少的东西,比如自由鲜活的生命气象,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甚至痴里痴气的童真——我不仅叹服那些人学贯中西的素养,更看重他们的精神状态和自由心态,这些更像纯净的空气,能清洗我们心肺中的污浊。

于是,便有了这一次次追寻和打量,一次次的轻抚和叩问,一次次的赞赏与致敬,一次次的交流与碰撞……

                       

后记

对于现代文学的研究者而言,前些年是攻城掠地、开疆辟土;近年来,人们显然已不满足于发掘的快乐,于是文学史的构成形式、叙述方式、考量视角等都成了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同时,对于当下文学史研究模式和表述方式的不满业已成为研究者企图破解的困惑。郜元宝就曾写过《作家缺席的文学史》、《没有“文学故事”的文学史》等文,在对当下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评判中,道出自己的不满足:“权衡校量许久,编写者们一致决定不以作家个体精神演变为主线,最后呈现给读者的也都不是由鲜明生动的作家形象串联起来的文学史……”(《作家缺席的文学史》,《小批判集》第23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要求“鲜明生动的作家形象”,或许他点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近年的出产而论,仅有文本的文学史不仅是枯燥的,而且是没有灵魂的。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史料的整理、发现并未引起研究者足够重视,他们认为这些不过是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研究者宁愿依然故我地不断变换着各种流行理论来“重读”作品,而不愿或未能把它们有效地整合到文学史研究中。学界不断鼓噪“创新”,史料整理这些雕虫小技自然不在才智之士的眼中。

可是,在所谓的学术界之外,我倒看到了不少人对于作家日记、书信、笔记等资料的整理和出版的热情,比如李辉自2003年以来所主编的“大象人物书简”、“大象人物日记文丛”(大象出版社)等丛书,至今已推出多种,远远比某些大学所谓重点学科所生产的学术产品更坚实。一些收藏者和读书人以书话、札记等形式所写的文字也比学术论文更有生命力。对作家书信、日记及其他文献资料的整理、解读和应用,会使文学史立体起来;对于作家心态的把握,作品产生的背景和传播过程的梳理,乃至于时代氛围的认识等都有重要意义,而这些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基础工作,还应当成为文学史研究的本体。

书信在中国古代有“尺牍”、“尺素”、“尺笺”之称,“尺”可以看出它的小,作为个人之间的文字交流,它的私密性似乎也不足以承担大历史的描述,更何况,书信中信息芜杂、内容零碎,更给人难以“补天”的感觉。然而,书信的这些“短处”也恰恰是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可以帮助我们复原具体的历史情境,勾勒出历史巨浪不曾吞噬的枝枝节节,也有个人化的微妙小情调……从另外一面看,大历史缺了它们的支持,那只能是空空的一张皮。

以巴金与友朋的来往书简为例,或许,当年友朋间不经意的几句话,今天都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有助于揭开很多历史疑点。至于那些涉及编辑、出版的大量书信,则更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因为对于编辑、出版而言,人们看到的是它的成果,而背后的编辑、出版、营销的过程常常在时间中被淹没,编者和作者的书信往来则多少可以打捞出这背后的枝枝节节,甚至补充了出版史的空白……书信中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国家大事到文坛风云,乃至个人情感等,对于了解那渐渐远去的时代和活跃在那个时代中的身影大有帮助。抛除这些,它们还有趣,哪怕大不相同的笔迹也能看出写信人的不同性格、气质,笔画之间还留有不知多少的想象空间……

我常常为这些美丽的风景而吸引,也常常迷失方向。当然,偶尔也会停下脚步梳理思绪,随手写一点札记,表达一些感想。感谢《万象》的主持者王瑞智先生在杂志上为它们提供了相当篇幅。如今重读,我还不由自主地想起写下这些文字的日子,那时,我住在复旦附近租来的房子中。狭小的房间中堆满了书,写累了,去逛书店;间或有同学光临寒舍(真正的“寒”),谈的也是书里书外事。在一个崇尚实利的时代中,这无疑是几位书生给自己制造的梦境。写这些文字,于我而言,同样是寻梦的旅程,我不知道在什么“攻略”“大全”“秘籍”之外,究竟还有谁关注这些于实利毫无关系的文字。蒙祝勇兄错爱,将它收入所策划的丛书中,让我有机会保留对那段时光的一个纪念。尝读卞之琳的诗:“像一个中年人/回头看过去的足迹/一步一沙漠。/从乱梦中醒来,/听半天晚鸦。”(《秋窗》)我好像也有了诗中的心境,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文字更是万无一用的东西,但对于自己倒有一份情感的系念。有意思的是,它居然又是在俞晓群先生主持的出版社中出版,我们三个人都是辽宁人,而最初发表它们的杂志也是俞晓群创办的,转了一圈转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啊!

 

其他著作




1.《忧思与行动:冯骥才、周立民对谈录》:本书是著名文学研究者周立民对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访谈记录。在深入的对谈中,两人就文学、文化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碰撞出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思想火花,不仅有对冯骥才先生投身民间文化保护的实际行动的回顾与对其精神的张扬,更表达了对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遭到冲击的忧思,对包括作家在内的知识分子应如何走出自我而有所作为的期望。本书呈现这些精彩的智慧花果,对大众读者尤其是文学爱好者亦有独特的启益。




2.《微风拂书》:本书是作者周立民读书有所体悟而做的文章的合集。全书分为三辑:“七彩瓶”“万花筒”“五斗橱”。通过阅读和写作,作者找到了反抗虚无的方式。作者用文字筑起了巢,读者可能在其中得到这样的安慰:蜷缩的灵魂得以自我伸展,从现实中挣脱,望见另外的人生。




3.《槐香入梦》:作为巴金研究专家和青年学者,作者周立民的随笔充满机趣和理智,叙事大气,语言朴实,观点尖锐,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当代社会复杂而多元的文化现象,对于一些文学现象也能够给予多重的解读,让读者从中得到启发。


【附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海旅游攻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