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生活网 2021-02-19 09:20:11
每到快要过年的时候
是不是经常被人问:
过年去哪儿?
可是最近,很多人问:
会不会回老家过年?
有人说不会,
因为老家破破烂烂的,
又没有网,要怎么活……
可实际上,人们总会
拎着大包小包,挤火车、坐小巴,
不远万里回老家过年!
对很多人来说
老家的房子是自己永远的归宿
老家的房子
起着维系亲情的作用
虽然人可以搬进城里,
但是亲情搬不走,
只要老家的房子还在,
隔三差五地回去看看,
这个家就还是一个完整的家。
很多现在在外打拼的人
以后还想要回到农村养老的
老家的那栋房子,
不光是一个建筑,
更是一种念想,一种牵挂!
越长大,恋家的情结就越重,
不顺心了总想回到自己的“家”,
即使没有大城市的车水马龙、高楼大厦,
但是依然想住在我那遥远的小山村……
老家,在很多人心中,
是永远的白月光。
回到泉港,
自然还是要过有咱泉港习俗的春节
全部打卡完毕才
算过一个完整的年!
初一早,初二巧
初三困到饱,初四顿顿饱,
初五隔开,初六挹肥,
初七七元,初八原金,
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
十一请囝婿,十二查某囝转来拜,
十三食泔糜仔配芥菜,十四结登棚,
十五上元瞑,十六拆灯棚。
印象里,过年就是要去外婆家,在大铁锅里蒸年糕,坐在灶前添柴火,顺便烤几个地瓜。现如今,年味越来越淡,留给我们的只剩满满的回忆…
还记得,以前到了腊月十几,就要开始备年货了
小时候年前上街买年货真是人山人海的,妈妈们挑干货、海鲜,我们就在一旁挑各种春联、挂饰等,整条街红彤彤,热闹非凡。
还记得,腊月十六,就是一年最后一个“做牙”了
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均有“做牙”之俗,腊月十六称为“尾牙”,与二月初二“头牙”对应。开店的、做生意的、木工、泥水匠都要敬神“做牙”,家有雇佣工的,户主要办席宴请佣工饱餐一顿。
那时,尾牙宴是东家辞退工人的“鸿门宴”,开席时东家头杯酒给谁倒,就表示明年不再雇他了,后来店东为避免一开席就使伙计失去兴致,改用“出全鸡”,临近结束时由东家亲自摆上桌面,鸡头对准谁,就表示明年不再雇用他了,古话“尾牙无好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还记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神
过小年,这一天最主要的风俗就是祭灶,祭灶又称送神,旧时,家家灶间几乎都设有“灶王爷“神位,每年腊月二十三(境内有的村落是二十四)要和众神一起上天过春节,并向上帝汇报所辖家庭一年中的善恶,正月初三(有的是初四)再从天上回到原来管辖的家中。欢送诸神的仪式称为“送神“,对灶王爷来说叫”祭灶”
在下午或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人们上牲礼、果合、面线、清茶美酒,烧香点烛、焚金鸣炮来为诸神践行。
还记得,腊月二十四,那场怎么逃也逃不过的大扫除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左右,这绝对是过年前最难熬的一关啦,这天是不能出去玩的,小孩子在其他地方帮不上忙,就被父母抓去大扫除啊。要把家里所有的桌椅板凳、柜子、窗户玻璃擦洗干净,攀高爬低的,最关键的是小手冻得那叫一个红扑扑啊。
还记得,腊月二十七、八就要开始蒸红团、炸小吃
“红”是吉利的象征,“团”寓意全家团团圆圆,过年做红团,吃红团,祈求来年平安、风调雨顺、幸福安康,芝麻花生馅、糯米、黄豆、绿豆馅,一种口味一个大盆,等到大人把馅放进皮中,我们就赶紧接过摁进红团印,轻轻一敲,红团便有了“福禄寿喜财丁贵”等图案,最后扣在红团叶上,如此就成型了。
还有最喜爱的油炸小吃,鸡腿、紫菜粿、豆腐等等,一边炸一边吃,最后撑得连饭都吃不下。
还记得,腊月二十九,就开始蒸甜粿、贴春联了
蒸甜粿的前一天,要将糯米磨成粉状和糖混合搅拌好。置放一个晚上,第二天再进行手工搅拌,那时候都是用的灶火、大铁锅和竹蒸笼,一股清香弥漫在整个厨房,年味就这么出来了,等过几天甜粿硬了再裹上蛋浆放到锅里炸,那味道也是美味极了。
那时候贴春联用的都是浆糊还是自己做的,倒点白面放点凉水,熬到“咕嘟咕嘟”冒泡了,浆糊就做好了,最后一群小孩屁颠屁颠的跟着大人挨个门窗去贴,整得那小手是又红又黏。
还记得,大年三十,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祭祖
本地人称为“年瞑”,上午,杀鸡宰鸭;下午举行祭祀活动,祭桌围上吉祥喜庆的绣花桌裙,摆上鸡、鸭、鱼、肉、五斋六果、酒、甜粿等丰盛祭礼,有的人家还会全羊或者全猪“献青”;换下旧的“天地灯”,挂上新的,烧香点烛,由家长主祭,烧天帝金、贡银,放鞭炮,先拜天地公,后拜祖先。祭祀活动举行时间各个乡村不一,有的也在黄昏时,有的则在年夜饭后。
还记得,年三十那一顿,是一年中最丰盛的
那一整天,妈妈都是围着厨房在转,拔鸡毛,杀鱼,家里的各种锅统统用上,小灶里炖着红烧肉,中锅里焖着猪蹄,大锅里煮着整鸡,整个房间都飘着肉味。几乎所有肉类都齐聚了,不带一点作弊的,全部实打实。
当然,年夜饭必备菜单就是鱼啦!取“年年有余”吉兆
还记得,大年三十晚痴痴地盼着春节联欢晚会
那时候,春节联欢晚会还不像现在这样,地位可崇高了。吃完年夜饭,一家好多口早早就拿好瓜子水果,守在电视机前,等着赵忠祥叔叔宣布春节联欢晚会开始。
陈佩斯、赵本山、宋丹丹最受欢迎了,他们一出场全家人就笑翻了,都不用说话。
还记得,大年初一终于可以穿盼了好久的新衣服
除了年夜饭、压岁钱之外,穿新衣服是小时候过年最大的盼头了。那时候,一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全指望过年的时候了。
从买回家到大年初一穿那段时间真是特别难熬,趁大人不注意,总要溜进衣柜里,翻出来偷偷试穿过把瘾。那种喜乐和满足在等待中越熬越浓,直到除夕晚上把它们搬出来放在床头,整整齐齐地从头到脚码好,这种期盼值升至巅峰 。
一觉恬睡之后,以最快速度穿上所有新行头,那种满足感至今难忘。
还记得,大年初一的早饭必定是面线和鸡蛋
这是每年初一泉港人必备的彩头,长长的面线寓意“福寿绵长”,圆圆的鸡蛋寓意诸事圆满。放点蒜叶,放点海蛎,好吃又不油腻。
当然少不了一锅营养美味的汤肴来配主食。
还记得,新年不许说粗话不许剪头不许扫地不许哭
新年第一天,爸爸妈妈看上去都慈祥了很多呢,犯点小错一般都会原谅你,笑盈盈地说,没事,过年嘛。如下图的老妈!
这日还有许多的禁忌,如不扫地板倒垃圾,以防“财气扫出门”;不损破碗碟等瓷器,以免“财福喜受损”,不说不吉利的话,不打人骂人,不讨债等等。
还记得,拜年串门一定要穿大口袋红衣服
过年嘴一定要甜,邻里串门,叔叔婶婶伯父伯母新年好。
叔叔婶婶都以为我们客气,一定会抓一大把零食过来,那时我们就可以半推半就地打开衣服口袋了。等装得满满的再说“够了够了”,真是收获颇丰的一天。
还记得,那时最喜欢正月里的亲戚大聚会
正月里所有亲戚会大聚会,舅舅或年纪大点的表哥们总凑到一起小赌怡情。
我们小辈们就眼巴巴地等着谁赢钱分几块给我们说,拿着玩儿去。男孩们当然火速去小店购置一盒摔炮擦炮,嘭嘭嘭,吓得小表妹们直讨饶。
擦炮当年堪称小姑娘们最痛恨的一种男孩玩具。
还记得,那时候的红包只有几十块钱
但是几十块对我们来说那也是巨款啊!放在兜里怕掉了,放在其他地方怕偷了。
晚上睡觉前压在枕头底下,做的全是美梦:终于可以买四驱车、芭比娃娃和贴纸啦
当然,到了第二天妈妈一定会说:你的红包拿来,我先帮你保管着。现在想来他们都是骗子。
妈,你说,我小时候那些红包什么时候还我?
还记得…
太多太多的回忆,
仿佛就在昨天,
而如今,
面对转瞬即逝的光阴,
也只能感慨岁月蹉跎了。
小时候的春节才叫过年,
现在充其量只能算放假!
来源:楚天都市报、福建日报
泉港生活网合作热线:136-6596-0667